|
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布依民居 |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的简单复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一个承载城市人亿万“乡愁”的现实家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2013年2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正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一场关于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大幕徐徐拉开。
“又冷又饿的时候,哪里还能看到身边的美景?”——
生产是美丽乡村的基础,以产业为支撑,农村经济焕发生机活力
何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以“农业”为开头,正凸显了农业在“三农”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价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价格,一头关系着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头考验着消费者的承载能力。可现实是,在我国粮食总产量“十连增”的背景中,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依然不高,在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十连快”的形势中,农民财产性收入中纯粹务农所得逐渐减少,兼业化农民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引起了人们对“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忧。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乐立村村支书岑继玉告诉记者,他的家依山傍水,春华秋实,四季缤纷掩映,外村的人来了都说你们村真美,可是当村民们又冷又饿的时候,哪里还能看到身边的美景呢?这个蜗居在贵州山区里的小村落,曾经地瘠人贫,如今依靠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美而不富不为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让村民守着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守着十几年的破房烂瓦,不能一边涂脂抹粉,以美为美,而忘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冷暖诉求。
2013年“两会”期间,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丽乡村”建设首先是要经济发展,二是要环境改善,三是要文化传承。通过这样的综合体,使我们找到一条“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而在2013年5月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提出,每个村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2014年2月,贵州省黔西南州,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农业部正式发布了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他们分别是: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介绍,每一种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农业是第一产业,从传统的眼光来看,农业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二三产业原料供给和农民增收的功能,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四化同步”的推进,农业作为一项产业,自身功能也需要不断的拓展,诚如“十大模式”中所提到的旅游休闲、生态维护、文化传承等,都是农村在城乡互动中寻找到的新的发展思路与机遇,也是古老农耕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不断激发出来的自我更新和创造的潜能。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是产业发展型的典范村,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而成,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永联村起步于改革开放之际,村集体成立永联钢铁集团,并围绕钢厂,通过流转土地逐步形成以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粮食基地、400亩花卉基地、100亩特种水产基地和500亩农耕文化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永联村的经济发展指数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位列前3名,2012年实现人均收入28766元。
“美丽乡村创建应该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教授对记者说,“十大模式如同十条建设路径,我们在规划发展方向时,应该结合实际,各取所需。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支持与扶持。”
发展生产靠什么?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宏观上每年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都为农民的增收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重大集成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则为粮食的稳产增产保驾护航。据了解,2014年始,农业部将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与生产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基地+专家(农技员)+企业(规模经营组织)+农民’的模式,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唐珂说。
都说“谁不夸俺家乡好”,但农村很多地方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农村生活将更宜居舒适
乡村是农民聚居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从乡村到村落,到社区、集市,再到城市、国家,乡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也是我们的第一个家。从来都说“谁不夸俺家乡好”,可又不得不承认很多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处理靠风吹的现实,从来说小桥、流水、人家,可空村、破屋、荒地也载不动这许多的乡愁。
据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约有95%的乡镇村社污水都采取自出随排方式,每年有超过60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而一些地方圈地式开发导致耕地的浪费,过度放牧和掠夺式利用土地导致耕地荒漠化,乡村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牧歌田园。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是要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生活和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按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的描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塘沟渠得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实现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与此同时,农业部还公布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10项措施和20项技术。在10项措施中,农村清洁工程每年从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技术,畜禽粪便、污水垃圾等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目前全国已建成1500多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而20项技术则重点关注适用于农村生产、生活的能源利用领域,如户用沼气、省柴节煤灶(炕)、太阳能综合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等。
作为美丽乡村生态保护性模式的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在农村垃圾处理上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做法。高家堂村在浙江省农村第一个引进美国阿科蔓技术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并建成了一个以环境教育和污水处理示范为主题的农民生态公园。此外,高家堂村以专门的村庄保洁队伍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事实上,在一些集体经济宽裕的农村,已经从“猪—沼—气”、“猪—沼—果”中尝到了循环生态发展的甜头。
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说,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与再生产,是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土地生长出食物,而食物养育着人类,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亲和,那么土地回馈给人类的也将是更多更安全的粮食。
“美丽乡村要注重内在美,注重农业文明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内涵,以传承开拓新境界,农耕文化将迎来自我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源自农耕,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明成为了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而乡村文化也在努力守护它日渐萎缩的生存土壤,如今谁还在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
在贵州黔西南州万峰林下纳灰村,布依族姑娘阿过告诉我关于她名字的来历:过去布依族青年以对歌和吹浪哨来吸引异性关注,阿过的父亲就是在山的这边和阿过的母亲对上了歌,山歌不足以传情,男孩游过南盘江把女孩娶回家,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过”,一个叫“江”。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也许只能发生在中国的西南山区,远离城市,峰成林,水静流,晓气迷蒙中只有山歌锐声飞来。布依族人依山,苗族人傍水,下纳灰村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产业,并且很好的保存了山水之间这两个美丽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阿过从一个只能说布依语的小姑娘长大成为汉语流利的导游,每天她会给来到纳灰村的游客们介绍布依族、苗族的民俗文化,“仅仅从我的描述中,大家就很惊叹了,走在我们这么美丽的少数民族村寨,汉族游客觉得这里是天堂一样的地方。”阿过说。
“美丽乡村要注重内在美,注重农业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唐珂说。什么是农业文明?二十四节气、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绝活是农业文明,民俗活动、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祠堂、古村、古镇也是农业文明,他们记载着农耕年代的辉煌,也见证着乡村的没落与寂寞。而在今天,乡村文化的涵养和保护,可能更多的是回归到生活在乡村中的人身上。“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启程于兴凯湖畔的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县,走过东三省,南下闽、赣、湘,由农业部科教司主办,本山传媒的演员组成的演出队,开着大篷车,走进南北风貌各异的美丽乡村,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欢声笑语。并结合着科教司“双送双带双促”活动,科技+文化,上演着一台台“田间喜剧”。曾经携“美丽乡村”的提案上“两会”的赵本山说,农村需要这种简单、淳朴的快乐。如今,“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一段快乐旅程的开始。
美丽乡村的主体是人,而能够传承乡村文化,更新乡村文化的也是人。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回答了“未来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美丽乡村创建的巨大工程中,新农村中的主人翁们,擎起了走向小康之路的旗帜。“五星一员”推介活动,即寻找美丽乡村中的“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以这些乡村能人展示农民新形象和农村新面貌。
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历时半年的“我和美丽乡村”书画摄影征文大赛即将揭开美丽的面纱,从一篇篇充满真情的诗歌、散文,到一幅幅色彩绚烂的山村剪影,它们展示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农村的静与动,力与美,是一代人记忆中的童年,是一个家庭的兴盛与成长,是一个小村随改革的脚步而律动,是一方水土的一段流年。
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形象大使赵本山说,穿得暖,吃得饱。有房住,有领导。能医病,能养老。有权益,冤屈少。有欢乐,风气好。山水美,污染少。这段带有二人转风格的“三字经”朗朗上口,这是老百姓的语言,袁隆平院士曾经梦想着在乡村的禾下乘凉,这是科学家对乡村的美好愿景,而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1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这是政府的目标与决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农村将令城市更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