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庭农场是指农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江苏省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促进专业大户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已形成一大批家庭农场。本报记者近日深入调研剖析,推出“家庭农场新观察”系列报道,希望对家庭农场走远走好有所裨益。
家庭+农场,让现代农业拥抱农户
排排大棚鳞次栉比,棚内蔬果红绿相间,靖江市生祠镇大进村农村公路北侧的这片设施农业基地,半年前刚挂上一块新牌子,醒目地写着“靖宇家庭农场”4个大字。正在大棚里劳作的田靖宇,是泰州市首位家庭农场主。截至目前,像田靖宇这样兴办的家庭农场,全省已有24.2万家。
“之前,乡镇干部跟我说‘家庭农场’,我以为就是‘种田大户’换个时髦名字,现在看来,大不一样。”53岁的田靖宇先是在镇里指导下,备齐找全了200亩土地的流转手续,再到镇经管站填了申请表。十几天后,从靖江市工商局拿到一本营业执照。政府帮着田靖宇在地边修了一条砂石路,一道硬质化沟渠。最新的利好是,政府将在购买有机肥方面给补贴,市场价76元的100斤装有机肥,家庭农场只要出44元。
变得正规了,各方面的好政策也更多了——这是首批拿到执照的家庭农场主们最直观的普遍感受。
“家庭农场”是一个舶来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按国家农业部统计口径调查,目前我省家庭农场规模主要集中在100至500亩。“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农户经营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既坚持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能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现有条件下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有益调整,我省明确把家庭农场列为涉农项目重要申报和实施主体,在项目立项上给予倾斜,并积极争取农业保险补助、贷款贴息、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惠政策,今年底还将认定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博取众长,打造现代农业企业“摇篮”
8月盛夏,徐州铜山区张集镇邓楼村大片稻田前,56岁的村民王世涛正俯下身子,用手拨开青苗,仔细查看水稻分叶情况。这处故黄河南岸的300亩稻田,就是王世涛的“顺发”家庭农场。在“顺发”西边不远处,王世涛的儿子又在杨洼水库引水河两侧承包595亩地,办起了“黄河”家庭农场。问起今年收成,王老汉举起3根手指:“加起来,30万跑不掉,纯的!”
父子俩分办家庭农场,两个人种近千亩地,忙得过来么?“全部机械化了,晒场、仓库和农机都是共用的,建的时候借了50万元,正常光景下,不超过两年肯定还清。”王世涛说,如果就种自家几亩地,肯定不敢买这么多农机;小打小闹种田,在外务工的儿子也不会回老家来种田。
“家庭农场谁来种?农民;种什么?自己定;怎么种?机械化,市场化!”铜山区委农办主任李长洲说,“家庭农场既发挥了大户种养的灵活性、积极性,又吸取了合作社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合作优势,再加上工商资本下乡的规模优势,可谓优势大集成。像王世涛这样的农场主,前两年完成积累,再经过几年发展,肯定会主动控质量、创品牌、做营销,一步一步升级。未来,就是个现代化农业企业。”
而在现代农业发达的苏南地区,依托家庭农场,已经涌现出一批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位于常熟古里镇的苏州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吸引周边区域37个家庭农场抱团,通过品种、技术服务和生产标准的“三统一”,把省市农业优惠政策吃尽、用足,集体打响大米品牌“田娘”,产品直供常熟大型超市,又在苏州开出10多家专卖店,今年农场经营总收入有望增长30%。
发展家庭农场,并不排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这些经营主体组成主体方阵,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冲刺江苏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告别弱势,让农民靠着土地富起来
翻看全省13市版本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两条硬杠杠。中国“三农人物”、镇江农科所研究员赵亚夫说,农业现代化工程各项指标中,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指标。而很多地方在统计中,把农民外出打工、办厂经商的非农收入也算了进去,数字是高了,跟农业却没关系,这叫什么农业现代化?
“家庭农场遵循市场化和追求产出效益最大化这两个原则,这一新载体将迅速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催生一批现代农业企业。”省农委专家指出,在现有产业体系中,农业一直是弱势产业,很多地方将农业视作投入大、补贴多、产出低的“包袱”,而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个,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每个家庭农场的平均年收入为18.47万元。“可见,家庭农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业也并不是‘包袱’,而是有广阔盈利前景的现代产业!” (信息来源:13-09-17 新华日报) |